專訪原上海照相機總廠總工程師孫晶璋

本文轉載自網易網。

本文受訪者作為我國上海照相機總廠(海鷗前身)的總工程師,對我國照相機的發展歷史有很深的見解,此文或有助於讀者從側面對於我國照相機事業發展歷史的認識。

轉載者按

專訪對象:孫晶璋,原上海照相機總廠(海鷗前身)總工程師,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畢業。19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畢業實習,1963年正式進廠,1997年退休。

網易財經:在您印象當中,60年代我們國家的照相機產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孫晶璋:我們照相機應該是58年開始搞的。德國萊卡3B型號(轉載者註:此處疑似口誤,或為萊卡M3型)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台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上海不能落後北京、天津。

網易財經:國家開始重視照相機產業的背景是什麼?

孫晶璋:我聽老師傅們講,當時,北京、天津都有照相機廠很簡單的照相機,而上海作為工業大城市,不能生產照相機,覺得落在人家後面,太說不過去了,所以要搞就搞得好一點,起步高一點,就搞了徠卡。剛開始時在南京路、四川路拐角上有叫惠羅公司公司,六樓有一個小閣樓,搞幾個金工的老師傅敲敲打打。

網易財經:六十年代初時,照相機廠的產值是多少?

孫晶璋:63年的時候產值產量還不高。三年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基本上都垮了,沒有人要,產量上不去,就很困難。廠里有些人回鄉了,有一部分人去另外一些行業,比如說電池,跑了很多人,剩下來的人就是設計一個新的照相機,就是4型照相機,雙鏡頭的。到64年照相機開始出口。(轉載者註:4型照相機設計初是為了出口創匯用,後來出口轉內銷,為一代經典相機,大致分為4A,4B,4C三種。產量極大,直到新世紀仍在生產)

網易財經:出口到哪些地方?

孫晶璋:開始出口到中東這些地區。因為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出口說明書都設計好了,結果進出口公司要我們重新印刷,第一,上海作為地域名不能作為商品名註冊。後來就改成海鷗,這海鷗也是進出口公司提出來的,到國外註冊了,第二,明書上印的熊貓圖案也不能用。因為中東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他們看着熊貓像豬,所以不行。我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全都改掉了,之後就順利出口了。

網易財經:為什麼會選擇海鷗作為品牌形象?

孫晶璋:最早是進出口公司定的。我們沒有選擇權。而且我聽說,在國外海鷗名聲不怎麼樣,說海鷗是很懶的一種鳥,專門跟在油輪後面吃船上掉下來的東西。

網易財經:那時購買照相機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孫晶璋:到我們4型出來以後,特別是4B型之後80塊錢一架,所以應該說相當便宜。當我們的工資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一直都是65塊6毛。但是有些家庭,可能勞動力比較多的也是能夠買得起。

網易財經:就是幾個月湊一湊。

孫晶璋:特別是上海,我覺得總的消費水平還是比較高的,買得起。到70年代初晚上還排通宵買照相機。有的親戚朋友托我買照相機,我也去排隊,穿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排到明天早晨拿票買。

網易財經:六十年代,國內有沒有其他的品牌跟我們競爭?

孫晶璋:幾乎沒有,60年代末要支援全國各地。受到支援的是丹東照相機廠,我們把海鷗4型雙鏡頭反光相機的全部圖紙都給他。哈爾濱儀錶廠,我們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圖紙全部給他。江西光學儀器總廠69年搬到江西去了以後,我們把上海牌海鷗205圖紙全部給他。(轉載者註:海鷗205是一代經典旁軸機,市面保有量較大。分早期和後期產品,早期產品質量優秀,後期的產品用料較差,質量參差不齊)

海鷗205

還有重慶很多軍用光學儀器廠,很多以數字命名的軍工系統的廠,都是我們圖紙給他。那時候不講知識產權,這都是全部一盤棋,全國一盤棋,你要什麼通過正式手續我們就給什麼,所以圖紙工藝技術都給他們。但是做來做去還是不行,做不過上海照相機廠。為什麼?他們對照相機可能認識還比較淺一點。第二,很多軍用光學儀器廠搞軍品,軍品是肥肉,都是國家撥款。所以他成本沒辦法跟我們比,競爭不過我們。

網易財經:當時國家讓上海照相機廠支援全國各地的照相機廠的背景是什麼?尤其是69年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員工、設備支援建設江西鳳凰照相機廠?

孫晶璋:支援“小三線”。毛主席說過,他不放心,要好槍好馬支援三線。本來我愛人也去江西,我說我不是好槍好馬,家庭出身也不好,動用了一些關係才沒有去江西。(轉載者註: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

網易財經:60年代,我們還有一個軍用照相機的車間?

孫晶璋:有,叫第六車間,第六車間原來在英國領事館那邊,在外灘30號。後來搬掉了,成立照相機三廠,專搞軍用的。

網易財經 :您有參加過軍用的研發嗎?

孫晶璋:我不可能參加,我是地主階級出身的,怎麼能參加呢?

網易財經:您還記得第一架單反嗎?

孫晶璋:64年、65年設計,66年成功。緊跟着文化大革命,進度就拖後很多。設計完成之後需要模具,一個照相機不簡單的,需要幾百副模具,單反要到70年代才開始真正地批量生產。那時候我們叫DF型,單反。後來又搞了DF1型,改進了一些地方。(轉載者註:海鷗DF型是一台135型單反相機,質量中庸,價格低廉。產量較高,為我國工薪階級家庭的相機普及做出很大貢獻。)

圖為海鷗DF相機

網易財經:你們當時在設計DF單反照相機的時候,其他國家的水平怎麼樣?

孫晶璋:日本單反發展得很快,DF系列模仿的是美能達SR-7的結構和造型,但7型有自動測光系統,這些元器件我們國內都沒有,我們只能把它拉掉,相當於美能達SR-2。

網易財經:生產這款機器的時候,當時派什麼用場?是否軍用比較多?

孫晶璋:設計的時候沒有這麼考慮,但是後來用到了。69年珍寶島保衛戰,就用這個照相機了。我們專門設計了500毫米焦距的鏡頭(轉載者註:這台珍貴的鏡頭在現在的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有藏,查看照片點擊此處),軍方要求三公里以外能辨別出一起行駛的兩輛吉普車。後來我們也做到了,數量不太多,但是錢賺得不少。
我們有個特殊情況,我們認為人家能夠辦到的,我們一定能夠辦到,人家不能辦到的,我們也要辦到。所以後來69年我們造了“東風”。(轉載者註:江青酷愛攝影,尤其中意哈蘇相機。“東風”相機就是仿哈蘇 500c 型設計,生產不計成本,產量極少,少。收藏市場極其罕見,成交價為百萬級別。)

東風相機

網易財經:聽說這個跟江青有關。

孫晶璋:跟江青有關。

網易財經:您當時參加研製了嗎?

孫晶璋:我參加了。說來話長。69年文化大革命,我進不了研發小組。後來他們快門做不了,快門我自己有點專長,所以讓我去搞個快門,我就去了,快門搞好了以後大概生產了一百多架。

網易財經:“東風”當時賣到多少錢?

孫晶璋:當時有8千塊錢吧。

網易財經:基本上屬於國家級的禮品待遇了。

孫晶璋:江青也要走了,陳阿大也要走了,陳阿大就是上海造反隊的頭目,跟王洪文他們一夥兒的。

網易財經:之後又造了“紅旗”?

孫晶璋:我們做“東風”的時候,照相機二廠造紅旗。東風是仿瑞典單反相機哈蘇造的,鏡頭是德造的,快門也是德國的,德國工藝非常精。這個快門也就德國能夠造,最高速度六百分之一秒的大口徑快門,只有德國能辦到,那裡面有根彈簧,我們造不了。當時想了很多辦法,包括鋼研所、上鋼五廠、鐘錶材料廠都一起攻關,最後鋼絲也壓出來了,但是我們鋼絲彈力達不到德國的要求,我們只能稍稍放鬆一點。我們的工藝水平也達不到德國的工藝水平,德國的工藝水平快門彈簧做得很平,我們的有一點弧度,最後做出來了。
當時江青要求快門速度最高要達到一千分之一秒,我們做五百分之一秒都非常吃力,更不用說一千分之一了。後來我就想了個辦法,在一千分之一秒的時候,光圈縮小一點,快門原來開的那麼大,我就開小一點,一下子就達到了。但是光圈原來是f2.8,我只能用到f4了,江青也不懂,就混過去了。

網易財經:最終還是滿足了他們的需要。造東風、紅旗應該說佔去技術人員很大的精力了。

孫晶璋:很大精力。

網易財經:那是否會耽誤了其他相機的開發?

孫晶璋:當時無所謂,這是政治任務,最重要的,壓倒一切的。

網易財經:您在海鷗這麼多年,您覺得海鷗發展最好的是哪一段時間?

孫晶璋:工廠搬到松江以後,80年代的末期發展是比較快的。83年、84年,那時候產量達到42萬架,4型達到42萬架,DF達到2萬架,總共50萬不到一點。後來因為大家在對產品開發上有些分歧,後來沒有發展好。

網易財經:是什麼樣的分歧?

孫晶璋:60年代底,我就跟廠長提出,我們應該發展小型照相機,傻瓜照相機。我也是從國外的雜誌上看到當時的這股趨勢的。我經常看日本的《寫真工業》,發現日本也是小型照相機銷售數量遠遠高於單反,單反佔百分之十幾,小型照相機佔百分之八十,還有一些大幅面的佔7%。

我記得很清楚,60年代末,我們到閔行去挖石頭、造防空洞。休息時,我跟廠長提建議發展小型照相機,他沒聽進去。他覺得4型做得很好,高檔的單反也已經設計出來了,就先不考慮發展小型照相機。事實上,我這個建議被照相機二廠接納了,就是205相機,好像一直到2000年還暢銷。

我是80年升工程師,82年升副總工程師,87年升總工程師。我和廠長現在經常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當時我很為難,到市經委去,申請引進美能達300型單反,市經委就拿出上海科技情報所的雜誌,裡頭有一篇你的文章,他說你們副總工程師建議引進小型照相機,你怎麼引進單反啊,我沒辦法回答他。”但現在為止,我都覺得我當時的想法是對的。

後來也做了個樣子,要跟美能達引進小型照相機,後來根本就沒有錢了,也不敢借,借了以後還不了,後來工廠效益下來了。

網易財經:是不是國門打開了之後,很多進口相機進來,對海鷗造成了一定衝擊呢?還是說海鷗本身的問題更多?

孫晶璋:其實剛打開國門的時候,新華社根本就不用我們海鷗的,一些報社也不用。新華社是國家單位嘛,國家單位可以申請購買國外照相機。國內照相機不行,就用國外好的。外國記者看到中國記者用這麼好的相機,都很驚奇:“你們中國人很窮,但是用的相機都比我們好,我們都用不起。”因為他們是自己掏錢買,我們是國家買的,所以(國門剛打開)根本就不影響一般的大眾消費。

網易財經:一般的大眾買不起進口的好的照相機。

孫晶璋:根本買不起,除了特別有錢的人。為什麼我們照相機到最後不行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們國營企業的體制問題。

第二個是客觀原因,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機床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這樣的話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引進三個四個,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

網易財經:就是基礎技術研究的水平一直沒有上去?

孫晶璋: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能達X300,這個很有名,後來是海鷗DF300,裡面有兩塊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一個是48腳,一個是56腳的,這兩個集成電路我們當時進口的時候200多塊錢。然後我們花500萬國產化,請上海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有一個微電子技術分院給我們做,最後做出來以後,一百多塊,但是價格已經降到一百多塊了,我們也可以到深圳去進,深圳他有辦法,他有管道,他進來的時候跟你一模一樣的,但是不打商標,才60塊錢。如果是我們靠自己做的話200塊,成本就下不來,要不我們到深圳買水貨,他肯定是走私進來的。走私就犯罪,這事我們搞技術的不管。

比如說我們曾經搞了合作所,當時還在90年代中的時候,我還沒有退休,我說是不是搞個討論研究,我說現在照相機發展有兩個方向:

  • 一個就是APS(Advanced Photographic System),這是日本的七家照相機廠跟柯達一共八家照相機廠討論,最後發展出來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把膠片比“135”再小一點,有很多好處,照相機能小一點,重量也能夠減輕,分辨率也能夠達到,膠片也能夠節省,這是一個系統。
  • 第二個系統就是digital camera數碼照像機,我說這兩個系統我們發動全國照相機的企業,大家來討論一下到底走哪個方向。結果討論下來,大家跟我們想法一樣,否定APS,認為是沒有出路的,APS大概曇花一現就沒有了。今後肯定是數碼,但是數碼技術我們當時是零。

網易財經:這時國外數碼相機的發展如何?

孫晶璋:也不先進,剛剛出來。我96年退休以後到柯達做總工程師。柯達當時也沒搞數碼,也是搞傻瓜機,搞了幾年傻瓜機以後才弄幾個技術人員、幾個工程師去研究數碼。其實再研究也不解決問題,後來柯達採取什麼辦法?他就把日本的一個Cosina買回來,由這個廠專門給他開發數碼相機。所以柯達的照相機也生產了很多。美國的技術是很高明的,但是運用技術比不過日本人。我跟美國人也接觸過,跟日本人也接觸過,日本人特別認真,美國人大大咧咧,中國人更大大咧咧。因為中國人跟自己利益掛不起鉤來的,掛起鉤來的話,我覺得也不會大大咧咧。

我退休的時候,台灣照相機也剛剛發展,現在台灣遠遠超過我們。當時6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4型照相機到外灘去試拍,裝出來以後我們都要試拍,看到人家拿香港的Halina相機,一拍太粗糙了,跟我們不能比,現在香港的超過我們了。

網易財經:您走的時候廠裡面是怎麼樣的狀況?

孫晶璋:那時候還能過得去,我們引進了美能達X300。最後只進來了機身那一部分的生產技術設備,鏡頭沒有引進,因為沒有錢了。87年我們到日本去的時候談這個問題,日本人以為我們先引進機身,再進鏡頭,所以準備了很多鏡頭的資料,圖紙給我們看,其實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錢了,不可能進的。

那鏡頭怎麼辦?我們把鏡頭的資料拿來了以後,就自己弄。我從重慶引進一個工程師時。他大概是90年來的,從90年到94年、95年的時候搞了五個鏡頭,這五個鏡頭賣得非常好,後來我們搞的變焦鏡頭,國內還沒有,所以這幾年比較好。96年底97年初我就走了。

生成海報

作者: stevenpotter

圖蟲:http://stevenpotter.tuchong.com/ lofter :http://stevenpotter.lofter.com/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