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照片的技术数据:
- 勃朗尼卡EC+尼克尔75mm
- 用福马Pan 200按200度拍摄
- 国产派森显影液1:9显影8min
- 诺日士1800扫描
在黑白银盐摄影里,摄影师往往追求的是影像的细腻。用最好最细腻的底片拍摄,用最好的显影液进行冲洗,以期获得一张颗粒细腻,反差适中的照片。甚至于最好的显影液(如伊尔福DDX)的主打就是颗粒小。
但其实也有许多摄影师用粗颗粒创造出美妙影像。像绘画中的“笔触”一样,颗粒成为了摄影画面的语言之一。 在银盐黑白摄影中,有些东西是很特殊而迷人的,那种独特的效果是别的摄影材料几乎模拟不了的审美特点。这是由银盐这个材料本身的特性带来的,具体说就是由黑白胶片的银颗粒带来的,很多使用小画幅胶片相机的摄影师对颗粒的效果非常迷恋,这些在底片上由银盐乳剂还原成金属银聚集而成的颗粒在高倍放大以后每个颗粒都有体积感,这也构成了银盐底片和数码成像的审美区别。
如拉尔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的照片都有着一种很特殊的影调,颗粒、反差很大,质感却又很强烈,照片中充满韵律感,奇异的角度和视角 。他在介绍自己暗房经验时说,他总是把底片用高锐显影液冲洗得很厚很厚,放大的时候采用高反差的相纸和很长的显影时间。这种不按常规的做法形成了他独特的照片风格。
日本著名的摄影师森山大道的照片也多是高反差粗粒子的,他被别人称为“暗房设计师”(指他在暗房中对照片进行再创作),粗颗粒所形成的照片风格使人一眼就能辨认他的作品。
很多刚刚接触黑白银盐摄影的同志可能多少都觉得将胶片故意制作成此风格有些暴殄天物之嫌,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还是有人热衷于这种风格?我试做如下分析:
我以为主要是因为颗粒带来更强的锐度和视觉冲击。有强烈颗粒感的照片比有柔和边缘的照片锐利,对视觉的冲击和刺激会更加强烈。颗粒会影响银盐黑白照片的锐度,在某种程度上颗粒越大锐度越大。两张分别使用微粒显影液和高锐显影液冲洗,同样放大到10寸的局部就可看出端倪。用微粒液显影的底片有较细的颗粒但在锐度上占劣势,而用高锐液显影的照片由较大颗粒但有锐度的优势。
当然,这种摄影风格并非适合所有题材。
我认为粗颗粒的照片适合表达悲凉的气氛,表现干枯的效果,尤其适合拍摄很主观很个人的题材。具体到画面内容,照片中大面积没有纹理的大块灰色部分是颗粒最多的地方。在低反差低照度下的环境人物场景、夜景,如果用135相机手持拍摄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高感光度胶片甚至将胶片增感使用,颗粒自然也不会细。
在需要非常多细节的摄影题材中,粗颗粒就不适合了。所以需要很细腻纹理的风景、商业人像和商业广告摄影肯定是不适合采用粗颗粒表达。
如何制作高反差的照片?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
1、选择厚乳剂工艺高感光度胶片
一种胶片有它本来的颗粒。感光度低的底片颗粒细,感光度高的颗粒就粗,厚乳剂高感光度的胶片具有较高的颗粒度,在放大倍率到达8-10倍时其颗粒性就会更加令人注意。
所以为了得到粗颗粒,一般我们应该挑选厚乳剂工艺、高感光度胶片,例如: 依尔福公司的HP5型400度胶片,或柯达公司的Tri-X400度胶片,而避免使用中低感光度的新型薄乳剂胶片,比如T-MAX100、DELTA100。另:新出的国产胶片上海牌GP3就很适合。
2、使用高锐补偿显影液或者使用增感显影液增感(迫冲)显影
在胶片统一的条件下,显影液就成了影响颗粒度的主要因素。显影液的类型分很多种:
- 高锐补偿显影液(雷电露),颗粒最粗,高稀释情况下不适合增感使用。
- 增感显影液( T-MAX R,ID-68 等),可以冲洗增感使用的胶片获得粗颗粒。
- 微粒显影液(D76),颗粒细。
- 超微粒显影液(fx-5 ,D96),颗粒极细。
显影液影响颗粒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其中的亚硫酸纳的浓度,因为亚硫酸纳可以溶解银盐颗粒,从而降低底片的颗粒度。
高锐度显影液的工作液一般都是高度稀释,所以其中亚硫酸纳的含量很 低,颗粒最粗。不增感的情况下高锐显影液能带来最大的颗粒。但高锐度显影液在作高稀释使用时是不适合冲洗增感使用的胶片的,这点应该注意。
增感显影的时间 必须自己实验,因为每个人冲洗底片的搅动习惯温度计都有细微的差别,以下可以作为参考:
- 增感一级(将400度胶片作800度胶片曝光后)= 正常显影时间乘1.4倍
- 增感二级(将400度胶片作1600度胶片曝光后)= 正常显影时间乘1.8倍
- 增感三级 (将400度胶片作3200度胶片曝光后)= 正常显影时间乘2.5倍
以下为两种高反差显影液的配方,来自于互联网:
声明:《大兴机场》两张作品作者保留版权,不适用本站原有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