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遠景集團赤峰綠色氫氨項目。
文|財新周刊 范若虹
來源於 《財新周刊》 2025年03月03日第08期
“氣候轉型將重塑全球貿易和供應鏈,並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全新發展機遇。”
在1月22日的瑞士冬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風電龍頭企業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指出,氣候轉型帶來許多產業新機遇,比如,未來摩洛哥可能成為綠氨原產地,巴西可能成為可持續航空燃油中心;澳大利亞不僅出口鐵礦石,還會利用其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生產綠氫製造綠色鋼鐵。
張雷不只是在描繪這一趨勢,他的企業正試圖抓住新機遇。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深冬呼嘯的寒風令人難以立足。位於赤峰市東南20公里的元寶山工業園,一個大膽的“綠電孤網”項目——遠景集團赤峰綠色氫氨項目(下稱“遠景赤峰項目”)正緊鑼密鼓地推進“0期”試驗,備戰2025年一期項目投產。
所謂“孤網”,是指不與國家大電網相連,完全自給自足供電的模式。而像遠景赤峰項目這樣以風電、光伏等為電源的“綠電孤網”,頗具試驗性和突破性。
原因一方面是風光有波動性大、存儲難等特點,需要用電端的特性是可調節、可中斷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荷隨源動”;另一方面,因風光發電裝機成本快速下降,使得新能源發電成本已大幅低於大電網的電價,如果綠電孤網路徑可以走通,那麼此類項目用電成本將具備商業吸引力,這勢必動到原有電力系統的“奶酪”。遠景赤峰項目試驗階段單純的風光發電度電成本,已比大電網平均售價降低了近六成。
遠景赤峰項目主要為風光電解水制氫,再由綠氫通過化學反應製成綠氨,廣泛應用於化工、能源和海運等領域。該項目規劃共三期工程:一期年產30萬噸綠氨,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投產;二期和三期工程計劃的綠氨總產能則達150萬噸。0期年產2萬噸綠氨,已於2024年3月投產。
“0期項目投產後,就遇到了一次三天無風也無光的情況。”一名接近遠景赤峰項目的人士告訴財新,“當時連日陰雨,也不知道無風無光會持續多久。”彼時,由於缺乏孤網運行經驗,生產端沒能做出精準預判,遠景最終通過從大電網買電維持工廠最低負荷。
孤網意味着僅以自己的電源和儲能設施維持運轉,遠景赤峰0期項目配備了四個小時儲能,如果彼時能預測無風無光天氣情況,暫停合成氨生產,僅維持最低熱備負荷,可不從電網買電並自我維持數日。
雖對外稱為“孤網”,但實際依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布的相關政策,遠景赤峰項目的申報類型為“併網型”,即與大電網採取“弱連接”方式,最多從大電網買電不超過總負荷的10%,作為電壓支撐和電量“兜底”。同時,未來項目全部建成如有風光富餘,還可向大電網反向送電以獲取售電收益。
“但該項目的初衷不是賣電。”上述接近遠景的人士說,遠景的目標是達產後將綠氨產品銷往海外,打造從生產到銷售的純商業模式。
綠氫、綠氨能否跑通?
“我在化工廠工作了十幾年,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小的氨合成塔,沒經歷過如此大範圍的負荷波動。”遠景赤峰項目化工板塊一名工作人員說。他正坐在中控中心大屏幕前密切跟蹤合成氨的生產過程,即“動態合成氨”。因風光發電波動大,化工生產負荷波動率也隨之動態調節。
氨合成塔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使氮氣和氫氣發生催化反應以進行氨合成的設備。“傳統合成氨工廠增加產量是一點一點地上調負荷,每天最多2%,連續三五天把整體負荷上調到5%。”但遠景赤峰項目的單日負荷變動可能超過100%。
“更大的挑戰是合成氨塔的一些關鍵零部件。”上述工作人員補充說,例如合成塔調節閥,之前在傳統合成氨工廠,這種零部件壽命可能是十年,現在可能只有一年,零部件很容易到達疲勞極限。
遠景赤峰項目採用全套自研設備開展試驗示範,從前端風機,到儲能電池、電芯,以及電解水制氫的電解槽,直至合成氨裝置等,試驗過程中不斷調試設備,希望總結出一套風光制氫氨的整體解決方案,打造“隨風而動”的動態綠色生產工廠。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於2023年11月發布了一份“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實施細則”,其中給風光制氫併網型項目一定政策支持,即自發自用電量暫不徵收系統備用費和政策性交叉補貼。這是遠景赤峰項目選擇併網型的原因之一。免掉這些費用後,赤峰項目風光新能源發電折算成本不到0.2元/千瓦時,對比當地220千伏大工業用戶平均到戶電價0.47元/千瓦時,每千瓦時價格低了超六成。
生產綠氨只需空氣和水——電解水產生氫氣,氫氣與空氣中分離的氮氣結合形成氨。這一生產過程最大成本是電解水耗費的電,電力成本占綠氨總成本約一半以上。因此遠景赤峰項目雖與大電網連接,但也儘可能不買網電,主要是從經濟性考慮。
國內目前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是中國石化集團2023年6月在新疆庫車正式投產的綠氫工廠,擁有年發電量6億千瓦時的光伏電站,是中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發電直接制氫示範項目,年產綠氫2萬噸。由於綠氫的下游需求不足,綠氫製造成本目前仍大幅高於灰氫。(參見本刊2024年第33期《綠氫艱難》)
相較於中石化庫車項目,遠景的綠電孤網將綠氫產業鏈向下延伸至綠氨,意在解決綠氫大規模運輸難、運輸成本高等問題。“這是全球首個無補貼的商業化綠氨項目。”遠景集團官方網站稱,要做到商業化就要儘可能降低成本。
截至目前,除了中石化,中國能建、中廣核、中煤、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三峽、華電等央企能源企業,也都紛紛入局綠色氫氨醇領域;此外還有明陽集團、金風科技(002202.SZ)、運達股份(300772.SZ)、中車山東風電公司、三一重能(688349.SH)、東方電氣(600875.SH)、中船風電公司、上海電氣(601727.SH)等風電製造企業進場。
下游定生死
將綠氨出口海外是遠景赤峰項目的重要目標之一。赤峰市距離遼寧省錦州港約200公里,是內蒙古自治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又是全國風能和太陽能富集地。通過渤海灣將綠氨產品由海運銷往國內外廣大地區,相比陸路運輸,海運運輸成本更低。
歐盟是該項目的目標市場之一。歐盟對綠氫、綠氨消費支持較高溢價,如果遠景的綠氨可以銷往歐盟,那麼就能覆蓋生產成本,獲得盈利。“未來的下游市場,是項目能否生存的關鍵。”一名新能源投資人士表示。
目前,在歐盟補貼機制下,綠氫在歐洲的售價可以達到800—1000歐元/噸(約合人民幣6000元/噸—7600元/噸)。相比之下,國內傳統合成氨(即化石燃料合成氨,也稱灰氨)市場售價大約為人民幣2500元—3000元/噸,僅能覆蓋遠景綠氨生產成本的六成左右。遠景赤峰0期試驗性項目的綠氨產量小,未有出口,只當作傳統合成氨虧本銷售。
國內市場目前對綠氨的需求幾乎空白,灰氨都處於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價格低迷的狀態。中國國內合成氨2023年銷量近5500萬噸,但總產能超過7000萬噸。2024年7月底,合成氨市價觸底,個別工廠報價低至1900元/噸。
“雖然現在灰氫成本低,但未來煤炭價格或逐步升高,綠氫會顯示出相對的經濟價值。”上述投資人士稱。
中國東部地區有大量煤礦即將陷入枯竭,煤炭整體成本長期走高。一名接近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能源局的人士對財新介紹稱,赤峰市就屬於這類即將進入煤炭資源枯竭的城市,該市現有煤炭年產量2000萬噸,未來開採年限僅在10—15年。未來,中國煤炭產量越來越集中在蒙西和新疆等西部地區,加之運費的疊加,以及碳市場不斷擴圍的影響,煤炭成本或將升至1000元/噸以上的水平。
灰氫成本會受此影響上升,而綠氫成本則會伴隨綠電普及持續下降。未來某個時點,煤制氫的經濟性將被綠氫“打敗”。
綠電孤網工業園最大的投資就是新能源電站,風光電站和線路投資總額占項目總投資額七成左右。過去一年,中國新能源發電成本迅速下降,尤其是光伏發電成本。由於中國光伏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極其激烈,光伏電站國內市場競標價從2024年初一路下行,光伏組件價格從1元/瓦降至9月的0.6元/瓦,下降了40%;到2024年底,多家光伏電站競標價格跌到0.5元—0.6元/瓦之間。上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人士透露,其在內蒙古西部地區調研,由於這些地區光照條件好,個別光伏電站的發電成本已降至0.08元/千瓦時。

目前,綠氫在國內市場的需求還未啟動,但已有政策引導鼓勵減少灰氨的使用,促進綠氨替代。2024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發布《合成氨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明確合成氨行業作為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點行業。計劃2024—2025年,通過實施合成氨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形成節能量約5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00萬噸。同時提出,推動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制氫,提高綠氫利用比例。
為拓寬綠氨的使用場景,2024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了《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出利用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富餘電力,通過電解水制綠氫合成綠氨,實施燃煤機組摻燒綠氨發電,替代部分燃煤。改造建設後,煤電機組應具備摻燒10%以上綠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顯著降低。
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對綠氫、綠氨的需求在逐步提升。綠氫除了可以製成氨這樣的化工品,還可以通過管道輸送。例如,準備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投建的中石化綠氫項目,遠期規劃是建設一條從烏蘭察布通往京津冀的全長1100公里的輸氫管道,以綠氫替代京津冀部分天然氣需求;另外,上海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之間欲打造包括兩條管道的“滬蒙能源綠色走廊”,包括一條綠氫管道和一條綠氨管道,或可將遠景赤峰項目的綠氫和綠氨輸送到上海。

2024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遠景赤峰項目配套風電場。 圖:范若虹
2023年以來,綠氨項目不斷湧現,但大部分處於建設中,至今真正投產的很少。例如,2023年5月,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正式開工。項目規劃綠氨年產能18萬噸;當年9月,中國能建松原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296億元。項目規劃年產綠氫11萬噸,產品為綠氨和綠醇60萬噸;2024年3月,中國能建中電工程簽訂投資協議,在吉林市投建年產20萬噸綠色甲醇和10萬噸綠色航煤項目;4月,中國天楹(000035.SZ)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遼源開工建設,規劃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容量2.639GW,年產綠氫15萬噸、綠甲醇80萬噸。
一名了解氫氨醇產業鏈的國際船級社人士對財新表示,綠色氫、氨、醇生產的關鍵是獲得認證。歐盟對綠電有嚴格的認證標準,而且必須通過歐盟當地進入目錄的認證機構獲得認證。中國企業往往低估認證的難度,而一個綠氫項目完全孤網綠電直連,很難保證安全性和經濟性;但如跟大電網相連,因大電網摻雜很多非“綠電”,則可能在綠色認證方面遭遇障礙。
各地爭搶綠電項目
“遠景項目是目前在內蒙古真金白銀投進去的風光氫氨項目。”上述接近赤峰市能源局的人士說,雖然有很多公司宣布了類似的綠氫綠氨投資,但基本都在建設中,真正嘗試的並不多。為了企業更好地在當地投資設廠,赤峰市能源局和遠景集團共同設立了專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赤峰市能源局,小組成員由能源局與遠景集團的高層人員組成,定期開會解決問題。
據其介紹,赤峰的風電年發電小時數3000—4000小時,高於全國風電機組平均年利用小時數2000個小時。“天時、地利、人和”,赤峰都已具備,只待綠電孤網運行模式“跑通”,將是未來很大的發展機遇。赤峰欲打造成未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綠色氫氨醇產業基地,配套新能源項目從目前裝機量745萬千瓦增至“十四五”末期的2000萬千瓦,未來五年還要在此基礎上翻倍——2030年達到4000萬千瓦。
除了綠色氫氨項目,赤峰還在全力吸引類似可調負荷的高耗能企業。由於綠電孤網的風險大、投資高昂,因此目前大量企業在嘗試部分綠電直供的模式,即“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
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就是工業企業自建風光電站,實現部分綠電直供,這一比例可能佔據企業用電總量的5%—50%,其餘電量由大電網兜底。其中,綠電直供部分可以獲得兩個好處:從經濟利益角度獲得低電價,從環境角度則可為企業降碳。
“發展綠電孤網和源網荷儲項目,雖然看似搶佔了大電網的市場份額,但這些項目都是增量投資。只有大規模的增量,才能推進當地電網及整個地方經濟的大發展。”上述接近赤峰市能源局的人士說。
赤峰市正在利用當地風光資源優勢,吸引東部高耗能企業轉移至本地。2024年6月,中國大型民營電解鋁企業——伊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伊電集團”)宣布將其在總部所在地河南省的一個大型工廠永久關閉,並將產能轉移至內蒙古赤峰市。當月,伊電集團在赤峰的項目就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6月正式投產時,還要永久關閉河南省伊川縣的20萬噸電解鋁產能。未來,伊電集團在赤峰的遠期規劃產能將達到50萬噸。
伊川縣人民政府網站一則消息顯示,2024年8月13日,伊川縣副縣長楊鵬輝到伊電集團調研電解鋁產能轉移情況。楊鵬輝強調,“伊川作為傳統的鋁工業大縣,要用辯證思維準確研判我縣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態勢,伊電集團在下步工作中,一方面要理清思路、想方設法彌補損失;另一方面要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再生鋁填補原材料空白。”
赤峰之所以爭取到伊電集團20萬噸電解鋁產能轉移,靠的就是“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的吸引力。但據財新了解,伊電集團同時也在接觸西部其他地區,各地為爭取這樣的產業轉移項目招商競爭激烈。
2023年河南工商業平均電價0.728元/千瓦時,高於全國工商業電價平均水平,接近經濟大省浙江。高電價既影響當地企業的盈利水平,也不利於地方招商引資。河南省能源局相關人士對財新坦承,“到地方調研,工業企業經常反映電價高。”
河南省正採取積極措施解決本地電價過高的問題。上述河南省能源局人士透露,針對河南工業電價高、企業運行壓力大的問題,政府把工業企業作為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典型場景,鼓勵企業多用自發綠電,降低用能成本。從2024年5月底至12月中旬,河南省分四批實施了“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項目共192個,7大萬億級重點產業集群均有覆蓋,總投資約287億元。目前這些項目均在建設過程中,建成後預估新增綠電消納80億千瓦時,新增配電線路2665公里,每千瓦時成本下降0.15元—0.22元、降幅20.6%—30.2%;預計每年減少企業用電成本12億元—17.6億元。
東部省份一些成熟產業企業,正在向西部尋找電力成本窪地。比如一些江蘇企業奔赴青海投資,青海的低能源成本的確是誘人的投資籌碼。僅2023年一年,青海省引進了江蘇企業近30家,其中新能源企業10家左右,到位總投資超過50億元,其中包括江蘇新能源企業天合光能(688599.SH)、阿特斯(688472.SH)等產業鏈頭部企業。
江蘇也在加緊落地綠電。2024年11月5日,江蘇省發改委出台《關於大力實施綠電“三進”工程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的通知》,提出大力實施“綠電進江蘇”“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下稱“三進”工程)。並在2025年2月13日,江蘇省發改委正式印發《關於創新開展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5個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分別位於常州、蘇州和鹽城。目的是服務省內動力電池出口企業,應對歐盟新電池法草案要求。該試點開創全國首個由省電網公司為企業投資建設綠電直連線路,並維持企業輸配電價不變。江蘇省此項政策的目的是服務企業,進而優化當地的營商環境,也可以提高江蘇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江蘇省能源局在對財新的書面回復中表示,從2023年開始,江蘇省常務副省長馬欣就多次批示且召開專題會,要求江蘇省加大綠電供給力度,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裝機、綠電交易、綠電園區、綠電直連直供等相關工作。
江蘇省綠電“三進”工程發布日期在2024年11月初,但工作推進十分緊湊,要求2024年底前率先在沿海布局“綠電進園區”工程;2025年上半年加快在蘇南應用;2025年下半年逐步在全省推廣。全省一共規劃建設約20個左右的新型電力系統應用試點園區,通過優化源網荷儲整體規劃,以綠電就近就地和可溯源為目標,將鄰近的光伏、風電直接接入園區電網,創新構建高比例的綠電專變(專供綠電的變壓器)、綠電專線,並支持園區開展交直流配網。根據規劃,至“十四五”末,沿海10個園區預計新增綠電裝機容量772萬千瓦,提供可溯源綠電電量約152.3億千瓦。
此外,江蘇省還通過省能源局、南京海關、省電力公司,梳理了省內動力電池出口歐盟規模前50名電池企業的用電數據,確定目前江蘇省電池行業最大綠電直供需求為30億千瓦時左右。據了解,最新推出的綠電直連試點預計可使得風、光綠電覆蓋企業用電總量30%以上,其他電量仍由大電網供應並兜底。
江蘇5個綠電直連試點企業包括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00750.SZ)旗下江蘇時代公司在常州的項目,以及其在鹽城擬投資建設的新項目,還包括位於蘇州的江蘇科速博公司,以及鹽城的大豐阿特斯電池公司和江蘇凱金公司。
除了江蘇,寧德時代在福建寧德和四川宜賓還擁有兩大生產基地,前者是其總部所在地。在中國動力電池出口歐盟或將受到歐盟電池法案影響的背景下,寧德時代正試圖依託福建的核電站或四川豐富的水電獲得綠電直供,以符合未來出口需求。儘管綠電直供的挑戰頗大,但兩地都在為留住寧德時代而積極探索。(參見本刊2024年第38期《寧德時代要綠電》)
作為2024年GDP規模全國排名第八位的經濟大省,福建擁有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化工化纖、汽車玻璃等傳統高耗能產業集群的優勢。據財新了解,福建省有關部門做了專門的課題研究,最終結論之一是,“福建有核電和海上風電,發電成本相對較低,還是可以保住大部分產業的。”一名接近該項研究的人士稱。
從政策層面看,這類綠電孤網及“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試點都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鼓勵,但也面臨突破舊有電力體系的巨大挑戰。2024年10月30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發布《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工業園區、大型生產企業等周邊地區開展新能源“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推動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應用、綠色電力直接供應和燃煤自備電廠替代。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化、鋼鐵等領域,鼓勵低碳氫規模化替代高碳氫,探索建設風光氫氨醇一體化基地。
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無論東部產業富集省份,還是西部風光資源豐富的省份,都希望通過綠電優勢留住企業、吸引企業。而無論“源網荷儲一體化”,還是最終的綠電孤網運行,都是在探索“綠色+低價”模式,如果該模式能夠走通,則可能深刻影響中國未來新一輪產業格局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