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備戰“碳達峰” 能源轉型關鍵期以何為重

“十五五”備戰“碳達峰” 能源轉型關鍵期以何為重
  • img

來源於 《財新周刊》 2025年09月22日第37期
文|財新周刊 羅國平 趙煊 盧羽桐

  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中長期趨勢不可逆轉,而“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最後五年。這五年承上啟下,作為全球能源消費與製造大國,中國能源系統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機遇何在?

  國家能源局於2022年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能源體系,“能源安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都是應有之義。

  能源諮詢機構鋼聯能化總經理廖娜指出,經濟結構轉型關鍵在於兩大轉變: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從房地產轉向製造業。其中,激活內需以統一大市場為抓手,加速內部流通與體制壁壘改革,以更好打通與利用各地資源;發力製造業要將綠色、數字、科技作為生產力,強調提高科技含量與自主可控。

  廖娜認為,中國這一階段的發展,一要走綠色低碳轉型之路,為“碳達峰”做準備;二要深化轉型升級與合規管理。“中國非常堅定地走綠色低碳道路,實為一箭三雕:實現對全球的減碳承諾,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並將之發展為經濟增長新動能。”她說,而能源領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要做好體系化建設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韓雪指出,當前,地緣、技術等不確定性因素眾多,且處在能源轉型加速期,要實現“雙碳”(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階段性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期間將是能源轉型進程中的攻堅階段,也是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img

2025年9月16日,江蘇省海安市濱海新區,成片的光伏發電組件和聳立的風力發電機組。圖:周強/視覺中國

  回看過去十年,中國製造業及能源業都新上了一個大台階。多名受訪人士指出,“十三五”以來,中國政府在規劃製造業發展上抓住了機遇,超前且堅定地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並在“新三樣”(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領域培育出了規模經濟,CCS(碳捕集與封存)、綠氫乃至熱泵等新型低碳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帶領製造業登上領跑位置。

img

  “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台中央,一些領域走到了世界前沿,往前要自己探索。”德勤中國能源、資源及工業行業主管合伙人呂岩如是說。韓雪也稱:“長久以來,中國第一次出現在某些產業、能源領域全球領先,希望能保持這樣的勢頭。”

  十年來,中國能源結構調整進展顯著。202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佔比為53.2%,較2015年下降10.8個百分點;原油消費佔比十年間的變化不大,穩定在18%左右;包括天然氣、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在內的清潔能源佔比上升10.7個百分點至28.6%。

  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8月26日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主要是除天然氣外的清潔能源)再提升5個百分點、達到25%左右。

  中國為實現“雙碳”目標設定的一大核心指標是,承諾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這對“十五五”能源發展形成了硬約束,佔總碳排放七八成的能源領域是減碳的主戰場。韓雪認為,“碳達峰”目標使得市場對新能源裝機在“十五五”期間再翻番的預期較為明確。

img

  與此同時,中國還將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而對碳排放的考量將深刻影響製造業與能源業發展。廖娜就此指出,這意味着“十五五”新上的能源項目將側重降低碳強度;碳稅與碳配額交易也將是重要工作,要將碳核算放進所有項目的投資成本。

  低碳轉型進程中,能源與電力的咬合加深。“電氣化發展是明確趨勢。”中化能源正高級經濟師王海濱認為,“十五五”期間的中國電氣化率將持續攀升。電氣化率是指終端能源消費中的用電比例。當前,風、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量較大,帶動整個電力供應鏈發展,推動中國電氣化率接近30%,在全球處在靠前位置,高於歐美約22%的比例。

  國家能源集團在9月8日發布的《中國能源展望2025—2060》中指出,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預計在未來十年剛性增長,2035年前後達71億—72億噸標煤,較當前還有約20%的增長空間;全社會用電量則將長期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十五五”時期的年均增速預計約4.5%。構建更靈活、更低碳、更智能且更具韌性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未來五年的發展重點。

  上海科達理諮詢公司創始人滕勇則稱,圍繞“十五五”期間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企業十分關心風光大基地、海上風電、核電乃至水電等綠色能源建設的市場機會;下游分布式能源發展、虛擬電網、農網改造等也是投資重點。

主體能源如何“碳達峰”

  “能源結構的低碳化速度加快,是‘十五五’的趨勢之一。”韓雪稱。

  首先,煤炭消費產能增減與何時達峰是市場焦點,也是能源結構調整中的不確定性因素。2024年,煤電行業碳排放量約45億噸,佔全國碳排放總量仍高達約42%。

  煤炭長期是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壓艙石”。博眾智合能源轉型中國區總裁塗建軍指出,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在不充分考慮外部性的前提下成本相對較低,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是能源消費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角色會從“主體能源”加速轉向承擔電力系統調峰、容量保障以及極端情況下的能源安全保障等任務。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煤炭產量達47.8億噸,同比增長1.2%,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電力、鋼鐵、建材、化工仍是四大主要耗煤行業,其中電力用煤佔比四年間仍在五六成。

  工業用煤已進入下降通道,煤炭消費何時達峰主要取決於電力需求。不過,塗建軍認為,“十五五”時期,中國發電用煤可能小幅波動或階段性上行;但考慮到新能源替代加速、能效水平提升,煤炭消費總量有望進入平台或下行通道——但這也取決於系統靈活性資源部署和市場機制改革的推動進展。

  出於給波動性大的風光新能源“托底”等考慮,部分省份仍在上馬新的火電廠,2024年國內火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3.8%,火電產能小幅增加。一名資深能源業人士認為,各地需要思考何時讓當地化石能源增量清零,或在化石能源內部進行替代性調整,如增加天然氣、減少煤炭用量,才能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煤炭的作用在轉向材料應用領域。呂岩認為,未來會進一步強化煤炭的清潔綠色轉型;若油價長期在60—70美元每桶,煤化工有望大幅增長,尤其是煤制烯烴和煤制油氣。化工用煤是煤炭需求的主要增長點,德勤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化工煤消費量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9.7%。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測,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有望在2028年前後進入峰值平台期,並在此持續約5—10年。“‘十五五’和‘十六五’是中國煤炭行業的轉型關鍵期,將從長期的擴規模增量發展,轉向穩規模、零增量甚至減量發展階段。”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公開表示。

  “十四五”以來,煤電和新能源裝機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測,2025年底,國內煤電裝機佔總裝機的比重將降至三分之一以下。塗建軍認為,中國電力消費的未來增量,主要由風電、光伏、核電等零碳電源滿足,存量結構中的化石燃料發電將被逐漸替代。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占電源投資的比重已超過80%。廖娜指出,在所有能源投資中,包括風電、光伏、水電、核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項目在優先位置。同年,中國清潔能源投資規模6250億美元,佔全球的三分之一,較十年前接近翻倍。

  多名受訪人士預期,“十五五”期間,中國風電、光伏的年均新增裝機量在2億千瓦以上;到2030年有望突破30億千瓦的總裝機規模,較當前再翻一番。過去五年,中國風光裝機快速擴張,合計裝機由2020年的5.3億千瓦增加到2025年7月底的16.8億千瓦,年均增速28%,占“十四五”期內全國新增電力裝機的八成。到2024年,中國風光總裝機規模在全球佔比近半。

  “現在,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王宏志表示。接下來,中國還將通過擴大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儲能項目和大型基礎設施,加速向綠色經濟轉型。

img

  多位業內人士還指出,中國水電與核電技術也全球領先,預計“十五五”期間穩步發展。“水電與核電在穩妥情況下,能走多快就走多快。”韓雪稱。2024年,中國水電與核電裝機分別佔比13%、1.8%,發電佔比分別在14.1%、4.5%。

  中國核電機組審批明顯提速,已連續3年每年核准核電機組10台及以上;至2024年,中國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創新高至1469億元,同比大增54.79%。同年,中國水利建設投資同樣創歷史新高至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而當前新增的水電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2025年7月開工、總投資1.2萬億元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

  能源投資最終需要商業模式閉環。呂岩強調,過去18—24個月,全球能源及資源領域的主要投資圍繞在利潤率10%以上的油氣、礦業等領域。整體而言,油氣投資在整個能源系統中仍不小,“十五五”時期,中國的油氣供應來源將更加多元化。

  王海濱提出,交通領域率先電氣化,石油作為動力燃料的功能正被電力加速替代,汽油與柴油消費在前兩年達峰,未來預計持續下降;國內石油消費預計在2030年前達峰,石油將更多以原料形式用於石化領域。

  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中的清潔能源,發電啟動快、可協助電網調控和備用,因此被定位為“過渡”能源。多家機構認為,“十五五”期間,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預計穩步提升,到2030年將達到6000億立方米左右的峰值平台期。

市場化改革方向

  韓雪指出,越是複雜的能源系統,越要善用市場之手。過去十年,中國的產業政策整體抓住了時代機遇,未來五年更重要的是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舉措,挖掘能源體系的潛力。

  電是能源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國水利電力質量管理協會旗下水利電力質量發展研究院認為,“十三五”以來,隨着新能源裝機容量增長、分布式能源湧現,出現了結構性壓力,整個電力工業正從量變進入質變。在綠色低碳發展進程中,應重新認識電網的作用:其不只是電能傳輸載體,更是能源流通與經濟暢通的重要節點,在平衡“雙碳目標”與“系統成本”之間發揮不可或缺的平台作用,在市場調動資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img

2025年4月28日,浙江台州玉環市蘆浦鎮,550千伏玉塘5429線路工程施工現場,國網玉環供電公司的施工人員正在架設高壓電線。圖:吳達夫/視覺中國

  新能源發電成本下降的速度超過預期,大量新能源投資湧入,但電網基礎設施、智能改造,以及抽蓄、儲能、煤電靈活性改造等調節能力的建設不足;海量的波動性電源融入電網,還導致投資利用率下降問題日益凸顯。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在前述發布會上形容:“這是新能源‘成長的煩惱’,就好比孩子長身體,長得快是好事,但有時候也會遇到‘衣服不合身’的問題。”2024年,中國風光裝機佔比達到42%,但發電佔比只在18%。

  杜忠明指出,新能源消納是一項系統工程,須合理布局集中式與分布式新能源,加強主網、配網、微電網建設,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擴大市場化交易規模;同時發揮需求側靈活性,發展虛擬電廠和車網互動,推動就地消納,均是有效手段。

  韓雪提醒,應避免過度強調風光利用率。“新能源企業往往更看重利潤,而非絕對利用率。即便棄電20%,只要利潤率能維持在6%至8%,項目仍有吸引力。”

  她還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一個理想的市場,能幫助確定合理的利用率區間,找到各方接受的價格錨點。隨着電力市場的完善,行政方式確定價格和消納率來保障收益的做法可以逐步退坡。過度投資調節資源以追求‘滿消納’未必經濟合理,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在於成本比較。”

  塗建軍進一步指出,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關鍵在於提升系統靈活性與可調節性,強化多類型儲能資源的統籌設計與互補應用。但當前,容量補償、輔助服務和現貨交易等市場機制、成本疏導機制仍不健全,配網市場化投資受限,省間電力交易存在壁壘,隔牆售電久議未決,綠電直連的配套細則有待完善。圍繞電網產業鏈輸電、配電、售電等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有待深化。

  電力市場改革是“十五五”能源領域的另一個熱點,與發展新能源為聯動議題。“十四五”期間,發電側的煤電、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正謀求提高交易規模與產品品類;用戶側,除了居民和農業用電,定價也逐步市場化,電力真正成為一種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電量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市場主體方面,電力市場註冊經營主體已達97萬家,是2020年的5倍。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了十年。“中國電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核心任務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我們像搭積木一樣,逐步有序建立起一個品類多元、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說。

  中國的市場化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長到2024年的23.8萬億千瓦時,增長了1倍多;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從2020年的40%提升到連續四年穩定在60%以上。“每3度電里,就有2度是直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形成的。”李創軍說。

  未來五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還將加快建設,各類市場主體全面進入市場。“電力系統面臨不確定性大、電力電量平衡難、電力安全形勢嚴峻、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巨額系統成本等挑戰。”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國網能源研究院董事歐陽昌裕8月在一場行業論壇中表示。因此,“十五五”需要高度重視系統成本規模、結構、布局與消化;積極穩妥推進各類經濟屬性主體全面入市,建立科學的電價機制,以確保充裕的有效容量和靈活調節能力,實現市場公平有序。

img

  過去,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投資強制要求“配儲”,以儲能設施輔助電力儲存和消納,但也推高了成本。202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不得將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准、併網以及上網時的前置條件。國家能源局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示,需釐清“十五五”新型儲能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研究完善調節性資源價格機制,合理引導新型儲能投資。

  中電建新能源集團新能源與儲能研究院副院長劉峻表示,儲能原來集中在電源側,相當大部分變成了沉沒資產,現在電源側不強制配儲了,需求自然會向電網側、用戶側集中;那些峰谷套利價格高、電力調用量多的區域,就會有動力去建設獨立儲能。

  同時,市場並非天然完美,需要加強監管。“十五五”期間,電力市場建設的另一重挑戰是監管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監管,市場運行很可能出現弱肉強食和不合理投機,不僅影響能源安全,也損害投資效率。”韓雪指出,當前,現貨市場、中長期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電力市場基本架構已經建立起來,但各地電力市場監管力量還比較薄弱。

  “‘十五五’期間,電力市場監管體系亟須升級,一方面可以利用數字化與AI(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要形成多部門合力,包括能源監管機構、市場監管、價格監管等部門形成合力,明確分工、共享信息,避免監管空白與交叉。”韓雪建議,同時也須強化行業自律,各市場主體都要規範信息披露等。

  韓雪進一步指出,“十五五”的另一大重點任務是建立相對穩定、運行良好的現貨市場體系;同時發展輔助服務市場,確保輔助服務的覆蓋範圍夠大、品種夠多。目前,輔助服務市場由電網定價,還需完善價格發現機制,並激勵儲能、抽蓄等容量服務市場。此外,無論傳統資源還是新能源都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情況,還需完善跨省跨區交易規則,充分發揮特高壓、風光大基地等巨量投資的應有作用。

  未來五年,中國電力系統將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十五五”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將逼近25%,繼續提升將顯著影響系統穩定性,推高對系統調節能力的需求和系統運行成本;另一方面,源、網、荷、儲各環節都有多元化市場主體湧入,利益格局亟待重構;同時,極端天氣頻發也加劇了供需不確定性。

  “未來五年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五年,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加速轉型期,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性解決方案。”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在前述論壇上表示。

  “要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機制改革,拓展新能源消納場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杜忠明說。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指出,經過多年改革,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電力治理體系,“傳統能源電力治理體系圍繞化石能源為主體制定,對於高度分散、具有海量主體和全新利益格局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創新治理體系,以實現政府、市場、社會的多元協同治理”。

  在韓雪看來,未來如何釋放更大的電力調度權限,是將靈活資源利用起來的關鍵,而當前虛擬電廠、獨立儲能、綠電直連等都在探索中。“比較難的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提升電力系統資源調度效率,同時不損失現有的集中式調度的安全保障能力。”她說。

  2025年5月30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官網發布《關於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從國家層面推出綠電直連政策。“直連”是指電源不直接接入公共電網,電源與電力用戶直接連接電力線路,向單一用戶供電,供應的電量可以清晰物理溯源。這份通知明確,綠電直連項目年自發自用電量佔總發電量的比例不低於60%;佔總用電量比例則由2025年不低於30%,逐年提升至2030年不低於35%,引導新能源項目儘可能就近就地消納利用。

  綠電直連意味着電力供需雙方跳過電網,有助於打破長期“一張網”的電力供應模式,推動電網利益進入深度調整。“近年來,傳統和新興高載能行業增綠減碳意願強烈,多元化綠色用能需求不斷湧現,綠電直連項目能夠一定程度滿足用戶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綠電直連項目為用戶降低用電成本提供更多選擇,可以通過提升靈活調節能力降低用電成本。不過,綠電直連項目在各地的實操落地仍待破局。

  “‘十五五’期間,電力體制改革要啃‘硬骨頭’。”塗建軍認為,僅依靠技術手段解決不了問題,未來隨着新能源裝機繼續“高歌猛進”,電力系統本身安全性進一步承壓。

  塗建軍認為,未來改革方向與原則應是“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即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同時明確政府在監管、規劃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職責,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角逐未來技術

  “技術正成為重構能源格局的關鍵力量。”德勤中國在2025年7月發布《“十五五”時期中國能源行業關鍵議題》報告(下稱“德勤報告”)指出,新興能源技術與人工智能(AI)技術,是推動能源系統邁向更加靈活、穩定與低碳的關鍵。

  在能源領域的諸多技術路徑中,塗建軍認為,要實現氣候目標,一方面需要突破體制機制局限,務實地擴張風電、光伏、核電、電動車等規模經濟性得到驗證的產業;同時對綠氫、核聚變等前沿突破性技術,則要通過示範工程等方式加速技術創新迭代,力爭早日實現規模經濟性。但在他看來,能源技術中的最大變量在於AI:在清潔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與驗證中,AI有望顯著加速技術突破步伐。

  德勤報告認為,在政策及資本驅動下,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創新並落地應用,鈣鈦礦光伏電池、氫能、固態電池、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等諸多新興技術步入產業化前夜。成本因素仍決定着新興能源技術能否獲得長期政策支持與市場接受,尤其是對尚處於示範或初期商業化階段的技術。其中,隨着新型儲能與綠氫應用技術市場需求爆發,接下來的五年將是角逐未來主流技術路線的關鍵期。

img

2024年2月6日,海南昌江,全球首個陸上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外穹頂吊裝現場。圖:駱雲飛/中新社/視覺中國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核心是新能源能裝多少,調節能力可以來自很多技術路線,這些路線之間相互競爭,東邊不亮西邊亮。”韓雪指出,未來須繼續探索前沿技術或不確定性技術,確保不落後;還須結合技術成熟度、市場規模、可承受能力等,推出適配的產業政策。

  在氫能領域,韓雪認為,中國綠氫技術領先全球,且具產業整合優勢,上游綠氫生產環節不存在問題,但綠氫高昂的成本目前還難以向下游傳導,加上全球經濟面臨諸多困難,貿易壁壘加深,電解槽和綠氫衍生物的海外市場擴展面臨許多障礙,疊加氫能和電力、天然氣之間的耦合關係較為複雜,氫能行業在“十五五”期間還面臨較大挑戰。

  國家能源局2025年4月表示,將強化政策引領,在“十五五”能源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路徑,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協調發展。

  氫能在交通、鋼鐵等領域的應用還需技術驗證,或難在未來五年內成熟。綠氫未來最大的應用之一在於鋼鐵行業:作為生產鋼鐵的還原劑,可助鋼鐵業降碳。但當下,中國鋼鐵行業盈利艱難、開工率不高,高溢價購買綠氫的意願不足。另一主要應用場景氫燃料汽車,在示範城市群補貼發放不及時、產業鏈融資困難等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兩成,亟須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規劃立足於未來,項目立足於現在。”一位鋼鐵降碳領域人士介紹,鋼鐵是重投資領域,且中國多數高爐年限不長。企業當前更多通過優化與改進高爐、提高原材料質量、能源利用、回收氣體等措施降碳,這些務實舉措仍是鋼鐵行業未來10—20年的減碳路徑。與此同時,企業也都十分重視投資新興技術。

img

  從企業視角,滕勇稱,制定“十五五”規劃時“把科技創新放在了第一位”。近幾年,在重資產的能源領域,創新成了重點發力方向,許多國央企研發投入佔比從以往的1%—2%提高到3.5%—4%。

  德勤管理諮詢合伙人姜江也介紹稱,企業近兩年尤為關注科研管理體系、科技戰略,以及將技術應用到產品與服務,提升裝備工藝質量等。在煉化、鋼鐵等產能過剩的成熟行業更是如此,需要更注重提升效率,抓住發展機遇。

  鋼鐵行業將迎來首個減量的五年周期。在8月29日召開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寶鋼股份600019.SH)高管介紹稱,當前寶鋼在深化改革管理體系,如推進多基地的整合協同、產線優化分工、產銷一體化等,以簡化管理機制,摒棄“大鍋飯”,將決策機制重心下移、權力下放,最終目的是實現管理的高效與智能,面向市場快速反應。

  上半年,寶鋼股份已基本完成相關改革。其中“重頭戲”之一是改革科研體制,將科技創新融入現場與市場。“原來科技創新研究院、製造、現場各有一撥人,三撥人互相不來往,改革的目的是將他們集中起來形成合力,而這項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寶鋼股份高管稱。與此同時,寶鋼還在加快發展特鋼,將“鋼管條鋼事業部”更名為“鋼管特鋼事業部”,部門名字一字之差,背後是業務戰略的重大調整——轉向新能源、電動車、海洋工程等領域高端用鋼,產品創新隨之加大力度。

  過剩行業也在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盲目擴張,並通過產能置換和綠色升級優化結構。

  “煉能已經過剩,老舊產能要關掉,化工產業鏈要升級。”廖娜舉例說。“十五五”期間,將增加約8000萬噸煉能,同時關閉約1億噸投產超過20年的產能。接下來五年新增的9個煉油項目中,除了沙特阿美參與的2個綠地項目,其他均通過產能置換而來。2024年,中國煉油能力達到9.55億噸/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開工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德勤服務的一家能源資源企業即在進行科技體系優化,並展開科技管理體系的頂層規劃。呂岩進一步指出,化石能源材料屬性日益凸顯,化工領域須走向精細與高端,對應要求化工材料突破“卡脖子”技術,嵌入創新的應用場景,走出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總部位於荷蘭的全球頭部塗料公司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el)中國區總裁殷濤對財新表示,未來化工行業的綠色轉型需要多維度協同推進,其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以塗料行業為例,產品設計中應更注重可再生材料的應用,通過增強塗層耐久性來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將節能減排貫穿於原料、生產、運輸和應用的各個環節。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亞洲區工業平台負責人許季剛認為,資產與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增長期已過,未來難以再靠規模取勝;因此,相比以往的五年規劃,現在企業持續關注商業模式創新以及技術上的獨特創新,更關心深耕細分業務,而不是再拼體量與投資。

  廖娜也認為,接下來,宏觀層面應鼓勵兼并重組,引導產業孵化與調整。“上一個階段的開放以廉價勞動力作為吸引,新階段則要借優質產業、高新技術支撐製造業。”

  隨着能源供應側的多元化,能源體系的消費模式與業態都在變化。滕勇認為,能源業會從傳統能源生產及運輸為主的模式,逐步轉向以圍繞下遊客戶運營為核心的模式。如電網公司在積極謀求更好地服務電動車等下遊行業,推廣與用戶更為密切的互動;車主及充電服務商等也可藉此參與電力交易,同時利用車載電池給電網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參見本刊2024年第30期《讓電動車向電網送電》

  整體而言,滕勇指出,能源企業在降碳維持原有業務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能源品種及服務模式。他將此稱為“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向上或向下延伸產業鏈,尋找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利用已有技術、服務、資本等優勢業務,尤其通過數字化及AI等進一步提質增效。

  德勤報告指出,隨着AI、大模型等技術廣泛應用於新能源預測、調度、交易等場景,也在推動能源產業從產品導向轉向數據驅動與系統集成。在這場比賽中,能源企業紛紛躬身進場,尋找應用場景,在過度投資與謹慎投資之間尋找平衡,核心仍然關注投資回報率(ROI)。(詳見本刊2025年第23期《能源業“AI+”進行時》

反“內卷”與“出海”

  “‘十五五’能源方面的規劃,關鍵在於重新梳理與搭建體系。”廖娜認為,合規管理亦是此輪改革重點,同步推動質檢升級,“這不只服務綠色低碳的核心目標,也為進一步開放做準備。”

  她解釋稱,石油領域的主基調即重新梳理與明確遊戲規則。其中,將在2026—2027年間實施的消費稅下移——由煉廠環節後移至零售環節,是“十五五”最重要的改革議題之一,以重新在中央與地方以及不同消費水平的地區之間調整稅收;同時,在全產業鏈實施數字化等更嚴格的監管。

  在流通領域,中國自2025年9月施行《成品油流通管理辦法》,以構建合規的資源流通體系,成品油批發、倉儲環節從備案制改為審批制,並統一批發資質與零售資質。接下來五年,《成品油流通管理辦法》還要在執行中完善細則。

  在廖娜看來,當前對產能過剩的“新三樣”領域推進的“反內卷”行動,也是梳理體系、為轉型升級騰挪空間。經過兩三個“五年計劃”的培養與扶持,“新三樣”無論產能還是技術均居世界前列。

  以鋰電領域為例。一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十四五”期間基本完成了鋰電行業第一輪洗牌,集中度大幅上升,形成了“兩超多強”的局面,寧德時代、比亞迪市佔率合計超過65%。但自2021年起,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倒逼成本低、續航里程較差的磷酸鐵鋰技術快速迭代,推動國內確立了以磷酸鐵鋰為主導的技術路線,日韓、歐美企業也跟隨研發。“這些都是市場化的選擇。”

  該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有必要進行產能管控和行業准入管理,設立准入指標,將低端產能擋在行業之外。此外,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帶動的電池需求,以及發展固態電池、液硫電池等新興技術路線,也被認為是破除電池行業“內卷”的出路。

  在“雙碳”政策牽引下,各類資本還跑步入場光伏領域,快速推動這一行業也進入產能過剩狀態。(詳見本刊2024年第36期特別報道《光伏尋底》)韓雪認為,對於光伏行業,接下來的重要任務是以更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產能出清和產業結構優化。

  資源省份則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塗建軍指出,隨着石油與煤炭消費達峰,產油區、產煤區須嚴肅考慮與探索經濟支柱切換,通過退出落後產能、培育經濟新着力點,實現平穩轉型。

  8月5日召開的“山西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研討會指出,未來五年是山西煤炭、電力、焦化、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窗口期,須認真謀劃、直面挑戰,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等綠色發展新動能,方能找到資源型經濟的“煥新”之路。

  面對中國強大的製造業產能,多位人士認為,“出海”將是接下來五年需要加速突破之事。許季剛稱,企業在規劃層面應更重視國際化,深耕海外細分市場。“制定新一輪發展規劃時,我們將‘國際化’作為一個獨立部分加以強調,旨在加快海外事業的發展步伐。走出國門是公司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然要求。”寶鋼股份高管表示。

img

  寶鋼股份近兩年大力調整海外布局,並在南美、東南亞、中東、北非、中亞新設了分支機構,以深耕當地市場。德勤報告也認為,亞洲、非洲、中東等地,是未來能源消費與技術應用的主要增量市場。

  塗建軍認為,中資企業可通過合資等形式,在海外與本土合作方共建製造業產能。不過,當前國內企業普遍面臨國際化程度不夠、全球化治理與合規能力薄弱、國際化人才稀缺等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