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 《財新周刊》 2025年09月01日第34期
文|財新周刊 范若虹
8月的太陽火辣辣地照射着張家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嶄新的建築,這座計劃總投資200億元的智算中心一期工程正在施工,操盤者是一家以新能源投資起家的民營企業,如今試圖在張家口打造第一家距北京一小時可達的超大規模智算中心。
“我們是第一次做算力中心。”中明能源(河北)公司項目負責人王亞寧對財新表示,中明能源的投資方此前主要在風光資源豐沛的張家口投建風電、光伏電站,現在通過大手筆投資智算中心“跑步”進入大數據產業,並試水“綠色算電融合”,為智算中心配建大型風電站。
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京津冀節點即設在張家口。這座地級市目前已聚集了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頭部企業,也吸引了秦淮數據、世紀互聯等大數據企業。2024年,隨着國產開源大模型DeepSeek出現,以及人工智能(AI)更廣泛的應用,智算中心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生長,總體投資額早已超過1000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張家口累計投運數據中心項目48個,投運服務器規模183萬台,通用算力1.75萬P(1萬P即每秒完成1萬億億次運算,相當於500萬台高性能計算機的算力)、智能算力25.5萬P,居全國“東數西算”十大數據中心集群前列。
數據中心是高耗能的“電老虎”,電力支出占其六成以上運營成本。如今數據中心用電量占張家口全社會用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成當地經濟支柱。
張家口2024年發電總量約816億千瓦時,其中七成以上通過特高壓外送,電力外送通道已經滿載,而此地尚有近2000萬千瓦待開發的風光資源。截至2025年6月底,張家口市風光累計併網裝機容量達4242.6萬千瓦(風電2534.25萬千瓦、光伏1708.35萬千瓦),為中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張家口是冬奧之城。2022年2月,北京市聯合張家口舉辦了當年的冬季奧運會,張家口以雪期較長等優勢承接了冬奧會所有雪上項目賽事,關停了高污染的鋼鐵廠和諸多礦山,加速從傳統資源型城市向新經濟方向轉型。錨定“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諾,張家口“騰籠換鳥”,讓“風光+大數據”成為新名片。
在發展新產業的同時,張家口也面臨巨大的財政支出壓力。如火如荼的大數據、新能源等新經濟產業還在投入期,短期難以收到直接經濟效益。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培育產業,等待各行各業對大數據的需求真正釋放。未來五年,張家口市將進入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期。”張家口市數政局副局長張輝華對財新表示,目前張家口在建數據中心24個,已經報請審批的還有114個,他對張家口的未來充滿信心。
“斷腕”鋼煤舊產業
張家口地域面積3.68萬平方公里,與中國第一大島台灣省面積相當,但人口僅有台灣省的17.3%,地廣人稀。張家口多年來是河北省較為貧困的地區,2012年國家級貧困縣名單公布,河北省有45個貧困縣,彼時張家口下轄十個區縣被列入名單。鋼鐵、煤炭、機械製造、煙草是其傳統支柱產業。
2015年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成功。一時間,張家口這個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張家口也希望利用冬奧會的契機帶動城市轉型,為冰雪運動和旅遊業帶來發展機遇。
張家口的城市面貌在冬奧會促動下發生了顯著改變。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實現了張家口到北京一小時直達,城市建設大幅升級,冰雪旅遊業和體育健康產業發展迅速。但大量城市道路修建、綠化景觀以及城市輔助設施建設等成本不菲。
因聯合承辦冬奧會,張家口被納入首都“兩區”建設範圍——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從2019年開始陸續關停當地礦山,2021年9月關停了當地重要企業宣化鋼鐵廠(下稱“宣鋼”)。“張家口的經濟短期受打擊不小。”有人士稱。
宣鋼曾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地下黑色冶金礦山和生鐵生產基地,2008年加入河北鋼鐵集團。2016年,國家深入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全國各地壓減鋼鐵產能。隨後,宣鋼被河鋼集團納入關停範圍,河鋼集團規划了宣鋼域外搬遷項目,將宣鋼原有產能減量置換至唐山市樂亭縣。傳統高爐鍊鋼停產後,宣鋼如今在嘗試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範工程,目標是探索“綠電—綠氫—綠鋼”綠色鋼鐵冶煉技術。然而,氫冶金成本高昂,短期內還不具備經濟性。

2019年12月1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首都“兩區”,張家口需“走出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興市、生態強市的路子,圓滿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
上述《意見》明確提出了張家口礦山退出的任務清單,包括2019年退出礦山88座,其中煤礦12座;2020年退出礦山69座,其中煤礦6座。張家口均依據要求實施了這些礦山的退出工作。“退出之前張家口市一共有500多家規上(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退出後只剩下不到400家,少了100多家。”一名接近張家口市政府的人士稱。依賴固有資源發展的張家口,長期形成了依賴鋼鐵、煤炭、礦業發展的黑色經濟模式,產業轉型一度讓張家口“疼得好難受”。
從河北省內11個城市GDP看,2017年張家口在全省的排名由連續多年的第8位下滑至第10—11位。2024年GDP規模1913.3億元,省內排名仍在最末,與分列前兩名的鋼鐵重鎮唐山市、醫藥之都石家莊相差5—6倍。
“風光+大數據”新組合
退出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張家口開始承接中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新風口。
“張家口擁有一類地區的風光資源,二類地區的風光上網電價。”張家口市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創新中心主任孫軍對財新表示。國家發改委將風光資源分為四類地區:一類地區風光資源最好,風速較高,年利用小時數較長,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部等區域;以此類推,二類至四類地區風光資源依次遞減。四類地區對應的風光電站上網電價則正好相反,風光上網電價在一類地區最低、四類地區最高。
孫軍解釋稱,張家口風光的資源稟賦非常好,不過上網電價最終因接近中部地區被劃為略高於一類的二類區域。他列舉了一連串數據說明張家口在新能源產業上取得的巨大進展:張家口最早在1994年開發了第一個風電項目,2014年啟動建設第一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2015年成為國務院批複的惟一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區,風光裝機在2015年底為842萬千瓦,但截至2025年5月底就超過了4200萬千瓦,十年間裝機量增長了5倍多。
隨着風光裝機量迅猛增加,張家口成為京津冀綠色電力的輸出地。“目前,張家口的最大電力負荷是411萬千瓦,發電裝機量約是本地最大負荷的10倍,所以大部分新能源發電都在外送,本地消納較少。”張家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谷冰對財新介紹稱。
張家口目前擁有多條電力外送通道,張北柔性直流輸電示範工程連接張北新能源基地與北京,於2020年投運,2024年外送電量120億千瓦時(最大輸送電量140億千瓦時);張北到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也於2020年投運,2024年外送電量210億千瓦時;張北至勝利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於2024年10月投運,每年可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張家口向京津冀魯和江蘇等地輸送電能超過700億千瓦時;此外還擁有多條500千伏超高壓線路用於外送電力。
“張家口風光棄電率以前一直在5%左右,2024年到了8%—9%。”谷冰補充說,這意味着所有外送通道都已滿負荷運行,因而迫切希望通過本地產業發展新增用電需求,減少電力外送的壓力。此外,張家口通過審批的新能源發電項目有6000萬千瓦,截至目前裝機量4200萬千瓦,還有1800萬千瓦新能源在等待併網。
2025年上半年,張家口用電量增速為13.51%,遠遠高於同期全國用電量3.7%的增速。谷冰認為,對用電量增速13.51%有較大推動的就是大數據行業。”
大數據是高耗能行業,張輝華表示,在運營階段,電力佔據大數據企業運營總成本的60%—80%。2023年,張家口大數據行業消納電力46.49億千瓦時,2024年達到61.76億千瓦時,同比增加32.8%;谷冰預測,該數值將在2025年底達到90億—1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最高可超過50%。
張輝華認為,張家口發展大數據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是毗鄰北京這一地理區位優勢,兩地距離在100—200公里之間,而北京聚集了大量熱數據企業,是高價值用戶。“熱數據”指訪問頻率高、需要快速讀寫,對存儲需求是低延遲和高可用性。相比之下,與北京距離較遠的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則主要布局“冷數據”——訪問頻率較低但需長期保存的數字化信息,核心特徵為低活躍性、高存儲價值和長期性要求。西部多個省份雖然電價成本比張家口更低,但對那些以數據低延時為剛需的大數據中心來說,會優先選擇張家口。
“張家口是胡煥庸線上的一座城市,擁有胡煥庸線西側地區豐富的綠色能源資源,又因為它緊鄰東側,優先享受了東側經濟發達省份的需求輻射。”張輝華說。所謂“胡煥庸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即按照人口密度格局在中國地圖上畫一條線,由黑龍江璦琿(今黑河)至雲南騰衝,接近45°,把中國分成西半壁和東半壁。東側以不到44%的國土面積養育了超過93%的人口;西側以超過56%的國土面積,只養育不到7%的人口。
張家口另外一個特點是氣候冷涼,全年供暖季持續六個半月,2024年平均氣溫7.9℃。張家口分為壩上和壩下地區,壩上屬高原,海拔在1400米以上,年均氣溫普遍低於6℃;壩下地區年均氣溫在6℃—8℃。在冬季,張家口的數據中心可以採取自然冷卻法,將冷卻成本壓低約40%。
氣候特性使得張家口大數據中心的PUE平均值為1.21,普遍低於1.25。PUE是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指標,為數據中心消耗能源與IT負載能耗的比值。該值越接近1,表明非IT設備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張家口的PUE水平優於全國平均值。基於“雙碳”目標,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2025年新建大型數據中心的PUE要小於等於1.3,“東數西算”工程要求樞紐節點數據中心PUE小於等於1.25。
此外,張家口的平均電價0.67元/千瓦時相對東部地區低,這是吸引大數據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谷冰介紹,在國家電網供電範圍內,張家口的平均電價水平排名倒數,比張家口電價低的地區只有甘肅、寧夏、山西、青海、內蒙古等西部省份。
2016年5月,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首次來到張家口考察,5月的南方已經進入炎熱的夏季,“但馬雲去張北縣考察時腳下還踩着冰碴子。”張輝華回憶說。次年阿里就決定在張北縣投建一座數據中心。
如今張北縣已經聚集了11個大數據中心,包括阿里巴巴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的數據中心;懷來縣則擁有以騰訊、秦淮、合盈為代表的31個大數據中心;除了這兩個縣,張家口在京津冀蒙算力供給走廊沿線的涿鹿縣、蔚縣、宣化區、經開區、萬全區等區縣也布局了多個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培育數字產業項目。
2024年開始,大量智算中心在張家口啟動建設。“與此前的通算相比,智算服務器的耗電量可以達到通算的5—10倍,這也是大數據產業用電量近兩年增速非常高的原因。”張輝華說。
張家口的算力規模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均名列全國市域第一,新能源與大數據兩大產業相輔相成,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算力產業聚集區。
張家口已有多個綠色電力直供項目開始探索。風電製造商明陽集團在2024年8月與阿里簽訂了張家口首個PPA(購電協議)項目,合同期限15年,即明陽集團新建的風電場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在張家口察北地區投產,可給阿里數據中心每年提供2.9億千瓦時綠電,占阿里全國年度用電量的10%左右,價格在0.41元/千瓦時—0.42元/千瓦時,比阿里數據中心平均0.67元/千瓦時低約三分之一。這一探索的關鍵點在於,不僅可以讓阿里數據中心增加綠色電力的應用比例,降低電費成本,還可以使新建的風電場擁有穩定的消納途徑,不需要佔用特高壓外送通道。
“這是未來張家口新建風光項目的優選路徑。”谷冰表示,由於消納通道限制,目前張家口新建風光項目很難獲得審批,但明陽與阿里的PPA項目是一種可行的新模式。
2024年10月,張家口獲批國家算電協同試點和算力監測調度試點,探索實踐風光電站與大數據產業的協同發展。中明能源與北京中科合盈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合盈數據)就在張家口探索算電協同試點。中明能源計劃利用自己投資的風電廠給旗下智算中心供電,實現至少50%的綠電供應,探索部分綠電直連;合盈數據承接了字節跳動以及美團等大企業的數據業務,目前也在謀求建設自己的“源網荷儲”項目。
國家數據局規定,2025年1月起新建的數據中心需要滿足80%電力為綠色電力。這一嚴格規定給了不少大數據中心投資者以壓力。綠色電力與大數據產業的協同發展將日益深入。
財政放眼長遠
儘管擁有風光與大數據兩個超千億元投資規模的朝陽產業,但張家口短期財政壓力巨大。
張家口市財政局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市政府債務餘額從877.81億元上升至1547.17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而同期政府債券還本付息額在87億—160億元之間,2024年的還本付息額度為111.82億元,同比下降了近30%。
大數據企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適用第三產業6%的增值稅稅率;同時屬於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國家規定的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優惠,即企業進項稅超過銷項稅部分形成的未抵扣稅額可提前退還的政策。“大數據是重資產投入產業,畝均投資約2600萬元,因此政府留抵退稅額往往要大於企業繳納的稅金。”上述接近政府的人士說。
大數據產業被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因此第三方數據中心投建者主要通過租賃獲利,但作為基礎設施行業利潤受到一定限制,增值部分有限。此外,對於互聯網大企業自建的數據中心,由於其為主體業務的一個環節,很難在數據中心本地產生營業收入與稅收。
張家口嘗試與互聯網企業通過談判把部分收益留在當地,阿里就在張北設立了一個互聯網結算平台。
“目前確實存在大數據產業在地方上短期收益困難的問題。”上述人士指出,中國一些西部省份和城市發展大數據產業都面臨主動補貼和返稅政策支出大於收益的現狀。他表示,早年張家口曾承諾給大數據企業用電補貼,現在改用風光資源指標吸引大數據產業投資。
一位新能源投資人士也告訴財新,一些智算中心投資項目,投資方很看重配套的風電、光伏電站指標,即便智算中心前期沒有多少收益,但風光電場收入穩定可靠。
一位大數據行業人士對財新舉例稱,貴州省貴陽市是國家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區。早在2014年,貴陽市就通過政府專項資金、稅收優惠、電力電信補貼等吸引大數據企業投資。2024年又出台新政策,每年發放不超過2000萬元“智算券”,鼓勵應用端購買貴陽的智算服務,同時還提供財政一次性獎補資金鼓勵大數據研發、應用等。
張家口也在向大數據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大力發展本地裝備製造業。例如,上游大力發展與大數據產業相關的裝備製造企業,包括存儲設備、網絡設備、數據採集產品等,以及配電櫃、不間斷電源、空氣冷卻系統等配套設備製造和算力設備回收再製造,努力打造京津冀算力裝備製造基地。目前已有部分製造企業落地張家口,例如,寶德數壩數字產業(河北)有限公司於2021年落地張家口,建設河北省首條本地化服務器生產線,目前年產服務器20萬台或PC機24萬台。
另一方面,張家口向大數據產業鏈下游延伸數字服務業,對接京津冀算力和數字服務需求,主要涵蓋數據標註、加工、呼叫、外包服務、分析挖掘等產業,目前,已經有軟通動力、競業達、哈啰出行、鴻聯九五等一批數字服務企業落地。
風光新能源投資領域也很難獲得稅收上的直接利益。風光新能源電站享受諸多優惠政策,如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以及企業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為形成產業鏈優勢,張家口也引進了大量風電、光伏製造企業,但由於“內卷式競爭”等原因,不少企業沒有利潤。
風物長宜放眼量,張輝華表示,現階段是新經濟產業的培育階段,如果不提前布局,未來就會喪失機遇;更何況大數據產業給張家口帶來了GDP的實質性增長。張家口大數據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在2020年約4%,2024年底提升至9%,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